數據,是近來科技圈不斷談論的熱門字眼。當數據遇上行銷,也改變了行之已久的廣告模式,造就 DDC(Data Driven Creative)的趨勢崛起。所謂的DDC,意即整合廣告數據與素材,根據不同的條件設定,即時產出符合消費者喜好和當下情境的廣告內容,也因此每個人看到的廣告,全都是專屬於他獨一無二的廣告訊息。「簡單來說,DDC就是將對的廣告在對的時間投遞給對的人看,」成果行銷執行長Peter說。
為什麼現在數據變得如此重要?Peter指出,首先,消費者網路行為破碎,造成「一人多面,眾人千面」的現象。第二,媒體流量紅利消逝,降低廣告效益。最後,從創意發想到執行反饋的時間越來越短,過去從規劃、執行、收集反饋,再到修改下一次的廣告創意,可能有一整季的時間,但現在縮短為一周甚至只有幾天,這就需要透過掌握數據,即時修改。
在活動開始前,成果行銷在《數位時代》網站進行程序化廣告直播,展示創意與技術的整合實力。
即時投放、修正,顛覆過往行銷模式
成果行銷業務總監Tommy指出,DDC以消費者的喜好、瀏覽行為做為基礎,再加上天氣、地點、時間等外部條件,即時到素材庫找到相對應的文案、圖片,在0.1秒內就能自動組成大量的客製化廣告訊息,「這樣的拆解過程,就是DDC最精華的部分。」在廣告上線期間,系統也會即時產出圖形化報表分析成效,在廣告走期就能快速置換調整素材,大幅節省等待下次廣告製作、審核的時間,成效優化更即時。
Tommy舉例,如Zespri奇異果品牌客戶,希望針對四個消費族群行銷,系統量身訂做數百種廣告組合,依據使用者喜好投遞。從中也找出成效最好的廣告,比如針對在意消化的族群來說,「小腹又出來見客」的文案,和用「布尺」當背景圖最有效。
如此即時辨識、即時投放、即時分析和即時修正的廣告模式,「完全顛覆以往對行銷的認知,打破現行品牌媒介前測、後測或不同部門、代理商的分工模式,從前期規畫到後期結案我們都能提供解決方案,」Tommy說。
對零售賣場來說,中元節是一年一度的行銷重頭戲,今年家樂福以年輕人著迷的星座話題切入,訴求兩代信仰不同,但一樣能藉由中元拜拜保平安。透過DDC探勘,家樂福將消費者分為四大星座族群和重視家庭者、音樂愛好者、高消費族群、熱愛生活者等九大類,再加上晴天和雨天因素,共打造400多種廣告組合,結果發現文案中有提到「家樂福」和「BUY」字眼的廣告,點擊率高於平均三倍;有提到「火象星座」和「B UY」的廣告,點擊率則為兩倍。
透過數據挖掘,也讓家樂福發現意外結果。原先以為數位廣告多為年輕人觀賞,結果發現45歲以上的族群反應出乎意料的好,也讓他們思考未來行銷策略,「DDC就是訊息個人化的概念,這些數位人群都是我們未來爭取數位受眾非常重要的部分,」家樂福表示。
從小數據開始累積,優化廣告成效
「過去廣告主重視『版位』,也就是廣告在哪裡露出,但其實『素材』才是廣告成功最重要的因素,」Google行銷平台業務協理Tony說:「DDC買的不是版位,而是隱藏在版位背後的消費者是誰,只有透過對的訊息跟他溝通,才是把廣告做好的關鍵。」
The Trade Desk台灣市場拓展經理Dennis認為,現在已從過去的「Media Planning」,走向「Data Planning」,行銷第一步想的不是要買什麼媒體,而是思考手上掌握了哪些數據,再來規劃媒體策略。Dennis提供三個數據思維:首先,除了自家的CRM數據外,還要掌握豐富多元的第三方數據;第二,判斷數據的來源和價值,是否合理可靠;第三,交叉比對數據,擬定投放策略。
為了更加掌握廣告成效,成果行銷開發獨家技術「資料邏輯化串聯」(Data Logical Connect, DLC),可在廣告過程中設定「廣告事件點」,分析用戶當下反應,透過精細分析,替換成效不好的單一素材,取代過去單看點擊率的整體成效回饋。同時也開發出「專家提醒系統」,針對每一檔廣告設定監控機器人,即時檢視成效,就像有熟練專家隨時在旁輔助一樣。成果行銷更推出最新的創新實驗室「DC Lab」,結合團隊具備的「D」(Data,數據)與「C」(Creative,創意)優勢,用技術力幫助品牌掌握行銷良機。
雖然數據很重要,但Peter也提醒:「像Google、Yahoo、Facebook擁有大量資料,屬於『大數據』平台;但對品牌主來說,是從掌握『小數據』開始,要先進行數據釐清、蒐集、建構,才能進一步做消費者溝通。」他透露,雖然這幾年大家一直討論AI、大數據,但不少客戶從埋入GA Tag等基礎開始,同樣也能獲得很好的成效。
成果行銷是大中華區GMPP認證夥伴中唯一的台灣公司,也是亞太區唯一獲得GMPP和GCPP雙認證資格的經銷商,公司成員更是橫跨技術與創意的混血團隊,「我常說我們就像科技農夫,要用奈米無塵室的精神去種菜,」Peter笑著說。他強調,成果行銷幾乎是目前亞洲執行最多DDC的團隊,未來希望能跟更多夥伴聯手實現精采創意,將技術與創意完美呈現。
原文引用自數位時代